□李群
近日,退役軍人事務部與韓國國防部就實施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工作達成一致,韓方將于9月12日向中方移交30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及相關(guān)遺物。這是祖國對英雄兒女跨越七十余載的深情召喚,是祖國對鐵血忠魂最莊嚴的禮贊,更是歷史對“誰是最可愛的人”最鏗鏘的回應。
七十多年前,鴨綠江畔戰(zhàn)鼓擂響,百萬志愿軍將士懷揣“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毅然跨過江去。彼時,強敵環(huán)伺、裝備懸殊,他們卻用“鋼少氣多”的信仰,在冰天雪地的長津湖鑄就“凍僵仍保持沖鋒姿態(tài)”的鋼鐵軍魂,在炮火連天的上甘嶺鑿出“寸土不讓”的血肉長城。他們中,有人未滿十八便扛起鋼槍,有人告別妻兒奔赴疆場,最終將生命永遠定格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土地上。這30位即將歸來的烈士,正是那千千萬萬英雄的縮影,他們義無反顧地用血肉之軀把祖國護衛(wèi)在身后,將炮火擋在了國門之外。
自2014年起,中韓雙方已連續(xù)多年開展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工作,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軍烈士遺骸,跨越千山萬水,回到祖國的懷抱。每一次的交接,都是一次跨越時空的重逢,是祖國對英雄兒女的深情呼喚,也是對歷史的鄭重銘記。英雄們在當年為了保家衛(wèi)國、捍衛(wèi)和平,毅然決然地踏上異國他鄉(xiāng)的戰(zhàn)場,將自己的熱血與生命揮灑在那片土地上。如今,他們歸來,雖遲但到,祖國以最高的禮遇迎接他們回家,這是對英烈的尊崇,更是向全社會傳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強烈信號。
30位英烈即將歸來,他們的名字或許無人知曉,但他們的精神將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從異國他鄉(xiāng)到故土家園,跨越70余年的“回家路”,既是對歷史的告慰,也是對未來的召喚,召喚我們以更堅定的信念、更昂揚的斗志,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續(xù)寫英雄的故事。
每一次遺骸交接,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信仰的傳承。當年輕一代親眼見證戰(zhàn)機護送忠魂的震撼場景,親耳聆聽志愿軍烈士的英勇事跡,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便會在血脈中激蕩,那是“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忠誠,是“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勇氣,是“不畏強敵、敢于勝利”的骨氣!
烈士遺骸交接,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在新時代,我們享受著和平與繁榮,但絕不能忘記,這一切是無數(shù)先烈用生命換來的。烈士遺骸的回歸,提醒著我們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為什么戰(zhàn)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我們以迎接烈士遺骸為契機,將這份對英雄的崇敬轉(zhuǎn)化為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動力,在各自的崗位上踐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讓英雄之光照亮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